7月18日,重庆连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。清晨免费配资,城口县复兴街道红坪村森林保护区里,51岁的护林员刘文明灌满水壶,将开路的镰刀别到裤腰,推开房门,走进蒸腾的热浪之中。
这是刘文明守护这片林海的第十个年头。
看着树苗长大 当了守林人
刘文明是红坪村本地人。年轻的时候,和村里很多青年一样,他外出打工,去过河南、山西等地。多年后回到家乡,眼前的景象让他心里不是滋味:不少村民还是习惯用烧林开荒、砍柴生火的老办法过日子。以前茂密的山林变得稀稀拉拉,光秃秃的山看着让人难受。
▲刘文明正在巡山。记者 刘冲 摄/视觉重庆
回村后,刘文明靠打零工生活。不久,村里开始搞退耕还林。家家户户都在过去荒着的山坡上种树苗。刘文明家也种了20亩杉树和松树。那时候树苗还很小,只有20厘米高,风一吹就晃悠,感觉随时会倒。
展开剩余78%等到刘文明41岁那年,村里开始招第一批护林员。最重要的要求是熟悉山里每块地方的小地名,发现火情能立刻说清楚位置。看着自己和乡亲们亲手种下的小树苗,刘文明担心它们被人乱砍,也想找份能留在老家的活儿,就报了名,成了最早的护林员。
刚开始,他就只有一张护林员证算是“装备”。巡山方式也很简单:靠两条腿走山路,用眼睛在林子里仔细看,找有没有可能着火的地方,或者有没有人偷砍树的痕迹。
他早年的巡山笔记记得很细:比如清明烧纸主要集中在下午1点到3点;过年时村民烧纸祭祖多;节假日总有游客偷偷溜进来野炊烧烤……这些看起来零零碎碎的经验,后来成了林火监控系统重要的基础信息。
跟乡亲处好 防火才有效
虽然日子好了,村民不像过去那样指望着砍树卖钱了,但护林防火的难度一点没小。“我们去宣传防火,老百姓不怎么爱听。”刘文明心里明白,“想把事儿干好,得先把人处好。”
有次去村民家宣传防火吃了闭门羹,他也没灰心。下次再去,他就和其他护林员不急着说防火,先坐下来跟人聊聊收成、拉拉家常,顺手还帮着干点地里的农活。关系就在这种带着泥土味儿的实在聊天里慢慢近了。
“关系处好了,再谈工作,就容易多了。”刘文明说出了基层工作最实在的道理。
▲巡山路上的野生猕猴桃也能果腹。记者 刘冲 摄/视觉重庆
话是这么说,肩上的担子可不轻。他每天在山林里走的路,加起来得有20多公里。就算村里修了公路通到山里,他巡护的路也基本不走平道。哪怕只有一户人家孤零零地住在半山腰,他也得爬上去,把防火的事叮嘱到位。
这份坚持也意味着对家里照顾得少。过年的时候,别人家团圆,他却总是一大早就钻进寒气还没散尽的林子,天快黑才带着一身凉气回家。照看孩子的事几乎全压在了妻子身上。
面对家人偶尔的埋怨,他也不知道该说啥,只是默默指着屋后岩壁上那片长得挺密的杉树林:“那是我爸栽的苗,我养大的树,我得守着。”那些树根扎在石头缝里,也扎在他心里头。
守着这片山 10年无险情
护林用的东西这些年也在变。早些年,靠眼睛看烟来找起火点,误差挺大;后来山脊上陆续建起了瞭望塔,他和同事得轮流上去守着;到了2023年,管护点用上了“AI林火视频监控系统”,摄像头能看清十几公里外很小的烟点,无人机也定时在林子上空飞行。技术越来越新,刘文明还是坚持每天自己走路巡一遍。
▲刘文明正在向记者展示AI监控系统。记者 刘冲 摄/视觉重庆
他指着陡峭的山岩解释:“摄像头照不到石头缝里丢的烟头灰,也闻不到枯叶子堆里闷着的糊味儿。”他弯下腰,拍了拍沾满泥和露水的裤腿和那双旧胶鞋,“鞋底沾过露水,才摸得清这山的脾气。”技术帮人看得更远,但代替不了人用脚走出来的那份实在和分量。
巡山的日子很辛苦。天蒙蒙亮就出发,天擦黑了才往回走。除了一个磨得发亮的老水壶,硬邦邦的方便面是他最常吃的午饭——干嚼几口,再灌几口山泉水,就算对付了一顿。
大山也用它的方式回报守林人:巡护路上,桑葚熟了,野生的猕猴桃挂在枝头,这些山里的果子,偶尔也能垫垫肚子。
今年年初,刘文明帮人打零工时,左肩膀不小心被重东西砸了,当时就流了不少血。在医院缝了针,才歇了几天,他左胳膊缠着厚厚的绷带,就非要回山里。
同事们都劝他多歇歇,他只是摇头,说巡山用不着使多大手劲儿,可眼睛却一直望着那片林海——绷带底下还没长好的伤口,就跟山上的草木一样,都默默承受着各自要承担的分量。
夕阳将瞭望塔的阴影拉得细长。刘文明掏出手机,完成巡山打卡。屏幕上,简洁的日志记录着:“7月18日,晴,无异常。”
十年时间,几万里山路,最后就落在他嘴里实实在在的两件事上:不让别人偷砍树,不让别人点着林子。这十年里,他和另外15位护林员一起守着的三万多亩山林,没有冒起过一缕火灾的烟。
(来源:重庆日报)免费配资
发布于:北京市宝盈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